查看原文
其他

在中国,父母的家永远是你的家

水木丁 水木丁 2023-08-03



01



在《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》里,有一段对话曾让我特别印象深刻。
大意是两个人谈东西方精神疾病的差异,河合隼雄就说,日本社会的家人之间很紧密,生活太压抑,人会感到窒息,年轻人主要的精神痛苦是得不到自由。
但从另一方面来讲,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了打击,有时候家庭也是一个能起到接住他的作用。

02

西方的年轻人不一样,因为他们是从小在强调独立和个体的环境下长大的,成年后需要独自面对社会。
一旦遇到什么情况,会更容易感到孤立无援,所以他们是Ptsd(应激障碍)特别多。
村上春树也说,他当年在日本的时候特别反感日本的这种文化,追求个人主义,也讨厌关注社会。
后来村上春树旅居西方几年,充分享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那种思想生活方式。
再回到日本后,反倒产生了一种想要去与世界产生连接,自己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的想法。

03

昨天写了讨论父母子女关系的文章。有读者给我留言,其实中国的父母如果不那么负责任就好了。
这让我想起了《少年时代》这部电影。
在电影中,男主的父母在他少年时离异,妈妈带着他和姐姐一起生活,也曾经再婚又离婚。电影最后,男主从一个小朋友长到高中毕业,也就要去念大学了。
有一场写,是男主离开家前的最后一个暑假,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饭。
妈妈告诉他们,自己把房子卖了,她自己没必要再供那么大的房子,所以她换了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子。

04

姐姐于是问,房子这么小,我们回来住哪?我们的东西要放哪?
妈妈就对两个孩子说,你们要搞清楚一点,这是我的家,不是你们的家。你们可以把你们的东西卖掉或者处理掉。
看到这里时,我就想起当年我和父母一起搬家,当时只有我还和父母住一起,我整理出了一堆我哥哥我姐的东西,就想扔掉。
我妈就不让扔,说问问他们,他们都说留着吧。结果这东西到现在都在我们老家房子里放着。

05

后来我自己也离开家乡了,这么多年漂泊在外,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。
虽然我自己从来没这么做过,但我发现好多朋友也都是这个习惯,什么东西在这边放不下了,又舍不得扔,就运回老家父母那儿去。
因为心里永远知道,那个地方有自己的一间房,而且在心里,永远是把父母的家当成是自己的家的。理直气壮的往回放东西,父母给自己保管着,也是应该应分的。

06


倒不是说美国社会的父母就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,毕竟当年这电影播出来,读者里,也有在美国的中国母亲,批评电影里这位母亲不负责任。
只不过,电影里这位母亲会这么做,也属于能接受的范围,不会被社会舆论鞭挞,指责她不是个好母亲。
在中国,父母的家永远是自己的家,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家的概念,上完大学的孩子,哪怕是已经工作的孩子,还和父母同住,在我们也是很正常的事。

07

这个电影里也有讲到男孩考上大学,所有亲戚都来祝贺的。
父亲就和男孩说,你上大学,我可以出多少钱,加上你妈的钱,你可以挑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大学,再远的可能就无法满足了。
男孩的表现,就很知足,很接受了。
因为在那边,父母一定要供孩子上完大学,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,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
08

反过来,他们很多人老了就进养老院,孩子也没有必须赡养照顾老人的义务。这个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曾经写过。(相关阅读:其实重男轻女这个事儿,也不完全是父母的问题
所以西方很多年轻人,确实不少是需要靠贷款上大学,然后自己打工赚生活费的。但在我们这边,这对父母是一种道德要求。
而且我小的时候,父母基本上供完大学,抚养义务就责任解除了,我毕业之后,就基本上是没跟家里要过一分钱。
但是现在,中国的父母可能还需要供完研究生,博士生,供出国,供房子的首付,供结婚的费用等等……

09

所以说,从文化比较来说。东西方文化的不同,是整个系统性的巨大差异,你很难只去就单一的事件讨论哪一种更优秀。
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坏。只能说是绝对的不一样而已。
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,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从系统层面理解,为什么中国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。
因为中国人这个系统已经崩坏,彻底失去平衡了。它既不东方,也不西方。养孩子的时候是东方思想那一套,导致父母必须无限付出,内卷。

09



但是养老的时候,越是读过书,受过西化教育的,越是被要求按照西方文化的价值观,不要给子女添麻烦,自己养老……
要么后面养儿真的能防老,要么为父母们减负,但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,是既不完全是中国式的也不是完全西化的,或者也可以说,是又中国又西化。

而且是保留了两头都不落好的部分,生个孩子,可以会让人感到在家庭中失去自我,同时又感到面对社会的孤立无援。
所以年轻人才会觉得,不生总可以了吧,实在要选,就孤独到死吧。
以上……



推荐阅读:“所有的女人都是美的”,是另一种陷阱上篇:有时候,讨人喜欢比长得漂亮更重要
我的书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